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调理脾胃,娃娃抓起!

时间:2018-08-22 13:00发布人:卢艺艺浏览:

  中医自古有云:宁治十男子,不治一妇人,宁治十妇人,莫治一小儿。

  因小儿病不能言,状不能表,非哭即闹,难解其意!(儿科又有哑科之说)。

  又要说到中医界一位名医“扁鹊先生”,公元310年,扁鹊到咸阳,听闻秦人喜爱小儿,当即成为小儿医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中有古时对儿科医生最早称谓的记载!

  十四之下“小儿的关键时期”

  胎儿期,怀胎十月

  唐代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有云

  “一月胚,二月胎,三月血脉生,四月形体成,五月能动,六月诸骨具,七月毛发生,八月脏腑具,九月谷气入胃,十月百神备则生矣。”

  此时母亲的营养、疾病、情绪以及服用某些药物等能够影响胎儿的生长,严重的可导致小儿出生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。中国古代即注意胎儿发展的环境影响,倡导“胎教”,要求孕妇慎于喜怒,切戒愤怒,忧郁, 悲思,惊恐等。

  新生儿期,脱离母体28天

  不要浪费珍贵的”初乳“

  新生儿期发病率高,死亡率高,是婴儿期中的特殊时期。小儿脱离母体独立生存,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,但小儿适应能力尚不完善,此外,分娩过程中的损伤、感染延续存在,先天性畸形也常在此期表现。

  出生后的小儿,喂养和照料很重要,注意小儿平常的身体状况的同时,最好是采用母乳喂养。母亲产后的头1~2天分泌的初乳,富含非常多的营养物质,还有珍贵免疫功能,请不要认为色泽不好看,就浪费掉这只有一次的“”初乳“。

  婴儿期,出生28天-1岁

  皇帝内经 《素问.痿论篇》说:

  “脾主身之肌肉”“脾主四肢” “四肢皆禀气于胃”。四肢,又称 “四末”。 脾主四肢是说通过脾气的升清和散精作用将其运化的水 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四肢,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。四肢、肌肉的活动能力及肌肉的发达健壮,与脾胃密切相关。

  婴儿期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,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,也是最短的一个阶段。

  幼儿期,1-3周岁

  注意预防脾胃病

  幼儿期小儿生长速度减慢,智能发育加速,活动范围增大,接触社会事物增多。语言、思维和社交能力有明显发展。由于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,易发生意外伤害。

  此时保健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,保证营养和辅食添加,预防传染病和意外事故,对脾胃病的预防尤为重要。

  学龄前期,3-7周岁

  需要给小儿更好的照料

  从幼儿期到上小学前这段时间,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处于稳步增长状态,智能发育较幼儿期更加迅速,与同龄儿童和社会事物有了广泛的接触,知识面能够得以扩大,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能够得到锻炼。

  此期小儿最容易厌食,挑食。

  学龄期,7岁-青春期

  脾胃为后天之本

 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,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。脑的形态已基本与成人相同,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,控制、理解、分析、综合能力增强,是长知识、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。

  黄帝内经《灵枢·决气》 问:“何谓血? 岐伯曰: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而赤,是谓血。” 说明血必得中焦脾胃化生饮食之精微,由脾输运,上归于肺,变化而赤,上奉于心,而变为血。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。

  可怜天下父母心:父母为孩子的身体操碎了心,每每孩子出现腹泻,便秘,呕吐,厌食直到最后”面黄肌廋“ 时,六神无主!

  博大精深的中华医学对脾胃如何认识?

  中医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,这里讲的脾胃,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,就生理和病理上而言,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,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范畴。

  脾,五行属土,而土位居中央,四方兼顾,土能生长以滋养万物。

  胃与脾,一阴一阳、互为表里,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。

  《黄帝内经.素问.灵兰秘典论》里面讲到: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。”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,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。人以水谷为本,而脾胃又是受纳水谷、运化精微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,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。

  ”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“

  人没有出生之前,是由先天肾精为胎儿的生长发育供应营养物质;出生后,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所供给。先天不足的,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,同样可以延年益寿;如果先天非常好,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,就会多病减寿。

  在病理上,脾恶湿故多湿症,胃恶燥故多燥症。所以在临床治疗上,健脾祛湿、益胃养阴等方法是常用的。

  脾胃居中土,是脏腑的中心,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很密切。正所谓:“得胃气者生,失胃气者亡”,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才能做到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,及早预防。

  临床脾胃虚弱小儿

  两大类型

  气虚(多以乏力,自汗为主)

  阴虚(多以便秘,口干,盗汗为主)

  小儿厌食中短时间厌食多见食积或者是消化不良;长时间厌食,多是脾胃不足。

  那些光吃不长肉的孩子(比喻成小马拉大车),实为脾弱胃强之侯。

  脾胃虚弱常见表现:面色不好 ,大便不调 ,流涎 ,虚胖或消瘦 ,下眼睑发青 紫 ,易出汗 ,唇脸发白 ,乏力 ,手脚脱皮,倒刺,发育迟缓 ,口气 ,腹痛 ,厌食 ,挑食,异食等。

  小儿脾气不足,运化力弱,又以疳积为多见。

  临床表现:

  形体消瘦肚腹膨胀,面色萎黄无华, 毛发干枯甚者毛发干结如麦穗,精神萎靡,嗜食异物 。治疗上以消积导滞,调理脾胃 ,多以中医传统的【炒三仙,炒山楂,炒麦芽,炒神曲】为主调理。

  若见于小儿兼有眼赤,目涩,及夜盲多兼有眼疳,可配以适量【石斛,菊花】以调之。

  若见于口气又有口疮和吐舌兼有口疳症状者,可配以适量【灯心草】以调之。

  又多见于小儿腹泻中的脾虚泻:小儿每每食后作泻,面黄消瘦无华兼有神疲乏力之势。治疗上多以健脾补虚,益气止泻,配以【山药,莲子肉,太子参,白术】以调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