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冬天这样养胃,从此让胃暖暖的!

时间:2016-01-25 09:51发布人:admin浏览:

  冬天又到了,你觉得哪儿冷?手冷?脚冷?头冷?耳朵冷?什么冷都不如胃冷,因为这种冷真是透心凉啊,今天就一起解决一下你“胃冷”的问题吧,让你一个冬天都暖融融的。

  胃寒常常会肚子不舒服,消化不良,饮食胃口不佳;胃寒的人平时怕冷、口淡不想喝水、冬天四肢冰凉、胃口不好、常感疲倦无力的;另外胃寒的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泛清水。眼下又是冬日,外界空气寒冷,胃寒易再发并加重。对此我们有何绝招呢?我就给大家推荐一些暖胃茶,驱寒又养胃,让你这个冬天无胃寒之忧。

  日常生活咋防胃寒?

  1、对付“胃寒”:胡椒入菜

  对胃寒,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:专家建议做菜、煮汤、煮粥时,加入少量胡椒、干姜、陈皮。胡椒、干姜,辛热,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,陈皮辛热,理气调中,正能温胃调中,散寒止痛,保养胃气。这个方法不止适用于冬季,对于脾胃阳虚的人,一年四季的饮食都可以坚持。

  对脾胃虚寒的人生冷寒凉凉是他们的大忌。饮食生冷,腹部受寒都特别容易引发腹泻。

  2、对付反胃:口含生姜

  中医有云:“生姜为呕家圣药”。专家介绍,生姜是对付反胃、呕吐最简单有效的方法。你反胃想呕吐,可以切一片薄薄的生姜含入口中,再把辛辣的姜汁吞入胃中,就能缓解呕吐症状,因为生姜具有温胃止呕之功效。

  3、冬季多喝热粥

  冬季最好的养生方法是喝热粥。粥的主要原料多为粳米、小米或糯米,它们不但含有丰富养分。且分析食物特性:大米、小米、薏米性味甘平有和胃气、补脾虚的功效,因而,冬日食热粥非常有益。

  胃寒食疗单方 养胃又固肾

  枸杞:可滋补肝肾,明目润肺。每天可吃30颗左右,若出与菊花相配如茶,则明目又不上火。

  山药:山药性味甘平,能益气养阴,补肺脾肾同补,它与黄精配伍能气阴并补,肺脾肾三脏同补。二者既是药物又是食物,煮粥最佳。

  茯苓:性味甘淡平,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安神之功。茯苓可熬汤或加入粥中食用,也可食用茯苓制品,如茯苓糕等。

  粥:可消除胀气和疲劳,也容易消化,不会增加肠胃负担。平时可吃些山药枸杞粥,滋补肝肾又能健脾益胃。

  胃寒的人在体质上也容易偏寒,在饮食上多吃一些可以暖胃的温性食物或者温性的饮品,胃寒的人在西医看来未必是疾病状态,故还没有对应治法,中医则已经有证出现,故可辨证施治。另外,饮食上一定要规律,不能暴饮暴食,不能食用冰冷寒凉的食物,以免加重胃寒。

  冬天暖胃美食

  暖胃茶

  蜂蜜生姜茶

  主料:生姜15g、 蜂蜜15ml、开水200ml。

  做法:

  1、生姜洗净捣碎。

  2、取出捣碎的姜末,放入干净的纱布中挤出姜汁。

  3、冲入沸水,待水温降低些后,加入蜂蜜,拌匀即可饮用。

  生姜辛温,蜂蜜味甘,二者相配辛甘化阳,正可治疗胃寒。

  生姜橘皮茶

  主料:生姜15g、干橘皮5g、 葱白24g、水1000ml、蜂蜜适量。

  做法:

  1、将生姜切成小块和干橘皮、葱白放入煮锅,加水用大火煮开。

  2、煮开后转小火,盖上锅盖继续30分钟。

  3、将汁水倒到小碗里,调入蜂蜜即可。#p#副标题#e#

  暖胃食疗

  1、良姜粥

  材料:高良姜末15克,大米 100克。

  制作:先将高良姜末置粥锅内,并加入清水2000毫升,用中火煎至1500毫升,去良姜渣,再放入洗净大米用文火煮成糜粥。温热服食。

  功效:本粥能温中行气,散寒止痛。适用于脾胃虚寒或感受风寒引起的胃痛。

  注意:本粥不宜冷服。

  2、白胡椒酿红枣

  材料:红枣5个,白胡椒10粒。

  制作:先将红枣洗净去核,白胡椒略打裂开。然后在每个已去核的红枣内放入白胡椒2粒,待煮饭时,放在饭面上蒸熟食用。

  功效:温中补脾,暖胃止痛。适用于虚寒性胃痛。

  3、姜汁牛肉饭

  材料:鲜嫩牛肉75克,姜汁适量,大米120克,糖、酒适量。

  制作:先将嫩牛肉洗净剁成肉糜,加入姜汁及酒、盐、糖、油腌一下。然后,将大米洗净煮饭,水分将干时,放入腌好之牛肉,文火焗透即可。

  功能:温中益气,醒脾开胃。适用于脾胃虚寒、中气不足的胃痛患者。

  4、姜糖饴

  材料:干姜50g,饴糖(或红糖)50g。

  制作:

  1、将生姜洗净,切成片,捣烂如泥,调入红糖,放入锅内蒸1小时。取出,放充足阳光下晒3天。然后再蒸晒。

  2、按此法共蒸9次,日晒9次,即每伏蒸晒3次。

  3、服用时间应在月经来潮的头一天开始,每日3次,连服1个月,不得间断。

  功能:温肾养血,调补冲任。主治妇人肾虚证,症见婚久不孕、月经后期,量少色淡,性欲淡漠等。另外对脾胃虚寒之胃脘痛有特效。

特约审稿

  董必文:副主任医师,现就职于大理州中医医院,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,擅长于脉诊,运用针灸、中药治疗内科疾病。早年曾拜吕光荣、高中祖、尹亚君、黄传贵教授为师学习针灸、伤寒、温病、脉学。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,曾多次获大理州卫生系统新技术新项目奖,承担多项中医药及针灸临床研究项目课题。在中医药媒体发表多篇中医药文化传承、师承教育、医德医风及科普宣传文章。